笨蛋能進哈佛?( Part 4)



在美國, 無論公立或私立名校, 掙錢皆不落人後.      當前美國刪減公立學校的教育預算, 在經營的窘態漸漸浮現之時, 縱然是完全公立的學校, 也希望能有私人捐款, 以填補日漸空化財務.       私立與公立的學校, 除了來自學生的學費與學校本業以外的投資收入外, 最讓學校嚐到甜頭的就是來自私人的捐款.       外界捐款的金額多寡, 也是 US News & World Report (某專門以出版美國學校排名而賺錢的媒體)考慮排名的指標之一.

 2012 年 11月底於 AlterNet.org 的一篇文章 :

4 Ways College Admissions Committees Stack the Deck in Favor of Already Privileged Applicants (因偏愛有特權的申請人,大學入學委員會將其他申請案子置之不理的四種方式)

剖析像哈佛之類的名校如何 "偷偷地愛上" 有錢有權有勢的申請者.     專門研究私立名校的學者, 更發現 “潛規則" : 在過去10  年來, 以哈佛為首的長春藤大學, 富有學生的比率從 10% 已經躍升至16.5%. 

美國私立名校偏愛有特權申請者或排除某特定身分的申請者, 其處理申請案件有以下4 種方法:

(1)  Legacy Admissions: Legacy 中文意為 "文化遺產", 有 “自前人留給後人” 的涵意.    所以 Legacy Admissions 就是 家庭成員中有人為某名校畢業的, 他或她的後代, 就很有可能入那所名校 , 那後代的天生資質如何, 似乎就不是考量的重點了.      像先前提過的 George Bush, Jr (小布希)以 C 等的高中成績入耶魯大學, 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因為 George Bush, Sr. (老布希) 就是耶魯 1948 年的畢業生.   

哈佛大學某研究生於 2011年發表于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為美國知名的教育媒體之一)指出, 美國30 所世界聞名的學校, 的確鍾愛校友的後代.    作為名校校友的後代, 進入名校的比率, 比沒有背景的申請者, 一般多出了 23.3%.     若是父母之一, 就是某名校的後代, 則進入該校的比率遽增為 45.1%.     



這代表了什麼呢? 

ㄧ個沒有任何家世背景但很優秀的人申請某名校, 如果他被率取的機率為 15%, 那麼爸爸或者媽媽為該名校畢業的申請者, 則有 60.1 % 被該名校率取的機率.      

這種的 Legacy Admissions 公平?    (不禁讓人聯想到, 原生家庭對人的一生真的這麼重要?!)

(2) SAT : SAT 成績.    許多人都知道, 一些名校利用了 SAT 的分數阻擋了黑人 (或 有色人種) 的入學機率.   2010 年, 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 的 "New evidence that SAT hurts blacks"  點出了   "the SAT is racially biased" (SAT 是有種族偏見的).     一些美國的華人也遭遇過類似的待遇, 同樣是進入某校, 白人的 SAT 分數錄取標準就是比華人低. 

2013 年初, 華裔高中生 Michael Chang 於媒體 The Chronicle 上表示, 他的SAT 考1430, 但申請美國大學時,這分數大約等於白人學生的SAT 1290.     他問媒體說:” Is the Bar Higher for Us?“

AlterNet.org 的報導無畏地指出 "Studies still find that SAT scores discriminate against minorities and women – and do a poor job of forecasting future student performance."   SAT 歧視少數人種與女性, 而且對於預測學生的學業表現, 也不是一項準確的指標數據.    

(3) Parental Income: 父母的收入.  許多學校的申請單上多要申請者回答 "是否需要財力資助或者學生貸款?”    當申請者回答問題時, 能否入學的機運, 大致已經確定.     學生可以支付全額學費者, 被錄取的機率大增.    尤其在此世界景氣未明朗之際, 富有家庭的孩子, 畢竟還是比沒錢的孩子, 更受貴族名校的歡迎.   
多少有錢的父母, 捐款大筆錢給他們孩子正在申請 (錄取率低)的私立名校, 其動機為何, 用"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捐 $200 算賄絡, 因為 $200  美元起不了大作用,  但捐 200 萬美元, 是在造福學子. 


(4) Criminal Background Check:  查驗有無犯罪紀錄.  在 1990年代, 一些大學申請表格上, 會問及申請者是否有犯罪紀錄.    當時, 這種問題會被一般大眾質疑為 "歧視“ 申請者, 且是違背人權之事.

然而, 在 2007 年維及尼亞理工大學的學生, 持槍掃射無辜最後舉槍自盡的悲劇發生後, 越來越多的學校問申請者, 是否曾經有觸犯 "重罪" 的紀錄?     大家也司空見慣, 覺得這是個合理的問題. 

如果學生的申請表格上, 填寫求學時的某段期間有空窗期, 如停學了一學期, 那麼許多學校會要求學生加以解釋, 為何有停學的現象產生.     似乎停學與犯罪被關牢裡有著自然而然的聯想.   

為何說犯罪紀錄的填寫, 順理成章地成 美國大學 "歧視” 某些特定身分申請者的藉口呢?    原因是美國學校知道:

美國黑人入監獄的人数, 比白人因販毒被關的人数多了 10倍.     而且, 美國被捕羈押的年輕人中,  70%為黑人與墨西哥裔.      美國大學將個人早年的犯罪紀錄列入可否入學的考量中, 降低了黑人與墨西哥裔就讀大學機率, 而且也代表著於青少年時期踏錯一步, 永生即萬劫不復.   

(to be continued ....."笨蛋能進哈佛?( 完結篇))